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智慧法院带来正义加速度

  发布时间:2017-10-12 10:37:47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在人民法院突飞猛进,高度的司法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

    智慧法院,一个崭新的词语组合,一次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重大革命。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这五年,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慧法院让司法服务更加透明便民,让审判执行更加公正高效,让司法管理更加全面科学。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司法运行新模式,人民法院又一次站在了时代前沿。

    这是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

    ——信息化、智能化的办案方式,让公正在便捷中轻松实现

    600米——这是福建省永春县石鼓镇果农王富从家走到位于该镇人民法庭的距离。半年前,他在该人民法庭起诉了远在80公里外晋江市的一位水果批发商。

    在以往,王富需要耗上一天的时间奔赴案件管辖地晋江起诉。而现在,他只用了不到20分钟。

    这背后是泉州市推行的跨域立案诉讼服务。全市12个法院和42个人民法庭连成一个诉讼服务大数据网络,“家门口打异地官司”已成为现实。

    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完成全部诉讼过程,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智慧法院让这一切触手可及。

    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如何把现代科技手段与司法工作更紧密地融合起来,探索运用大数据提升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效率,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这是司法工作必须予以回答的时代命题。

    2016年对于人民法院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司法领域的大数据、智能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

    “要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设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的智慧法院。”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发出了建设智慧法院的总号令:2017年底总体建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初步建成智慧法院。

    6个月后,智慧法院建设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这标志着智慧法院不仅与人民法院自身现代化密切相关,也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这是迈向未来的时间表,也是迈向未来的路线图。

    “电子法院”让群众足不出户可以完成全部诉讼服务;互联网法院实现100%在线开庭审理,开庭平均用时25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2天。

    而像泉州这样实现跨域立案的法院已有1431家,超过全国法院总数的40%。全国法院建成科技法庭2.8万余个,其中,1.5万余个实现了与法眼平台对接,支持庭审过程的远程巡查。

    诉讼服务,曾经难以想象的透明便捷,今天可以尽情拥抱。

    这是一条优化司法资源的重要路径

    ——科技创新在各个环节创造奇迹,审判成为真正建立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基础之上的裁判过程

    司法实践反复证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往往来自于裁判的一致性。实行司法责任制后,责任划分如何把握,裁判标准如何统一,法官认识差异如何解决?

    用大数据给所有法官办案画出相同的“一把尺”,避免类案不同判,这是人民法院遵循司法规律,将司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路边假借手机打电话,却卷走手机逃之夭夭。这样的案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然而,当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时,法官们发现类似案件却有着不同的判决。

    对此,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历史上300多万件同类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了智审辅助量刑裁决系统。

    让数据发声,使数据关联,用大数据思维发现审判规律、提高审判质效,智慧法院为审判执行注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在苏州中院,庭审语音识别系统能将法官和诉讼各方说的每一句话都转化成文字,语音识别正确率可达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至30%。

    在河北法院,智审系统实现电子卷宗自动生成、相关案件自动关联、辅助信息智能推送,法官案头工作量减少1/3。

    在上海高院,裁判文书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对裁判文书中61项要素的智能分析,推进文书智能化纠错。

    在江苏法院,同案不同判系统支持法官上传判决书自动预测判决结果及计算偏离度。目前成功预警案件130多起,准确率达到90%。

    “把法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去处理那些必须依赖人类感知、经验、心智进行独立判断的复杂案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傅郁林看来,这是智慧法院给司法带来的显著贡献,也是优化司法资源的重要路径。

    现代科技应用一小步,司法文明一大步。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善于把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就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发展之路。

    这是面向未来的美好图景

    ——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为目标,大数据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大数据时代,合则强,联则胜。

    人民法院从未像今天这样,加速向现代化奔跑,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处于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

    2016年初冬,美丽的智慧小镇——浙江乌镇又一次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此拉开帷幕。细心的人们发现,无论是场内的热烈讨论,还是场外的坦诚交流,都有一个高频关键词:智慧法院。

    网上立案、办案、执行、办公,数据实时统计、实时更新和互联互通,审判、执行工作全程监督、全程留痕……中国法院的智慧程度令世界惊艳。

    运用大数据提升司法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司法界的普遍共识和选择。

    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日均汇集5万至6万件案件信息,总量已超过1亿——这是全球最大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对全国法院案件信息实时汇聚的成绩单。

    翻开这张成绩单,一个个数字,一项项指标,反映出司法大数据在服务司法管理、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上取得的新进展。

    ——平台自动生成136张司法统计报表。每一个数字,都对应具体的案件列表和详情,从而确保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全国各级法院的审判动态一目了然。案件收结存数据可信度已长期稳定在99%以上,中国法院彻底告别了司法统计的人工时代。

    ——24万余条司法人事数据能够为评价人员绩效、司法资源配置提供定量化、精细化数据支持,以往粗放型的评价决策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

    ——基于全国法院审判数据资源,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110余项专题分析报告,《非法集资案件分析》《金融诈骗案件分析》《人大代表涉诉情况分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研究报告被中办采用。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五年来,从无数的细节中,人们触摸到智慧法院给司法带来的改变。这改变镌刻着人民法院向着现代化加速前进的步伐,蹄疾步稳、自信笃定。

责任编辑:鲁维佳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4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