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海法庭建于1986年,管辖3个镇5个乡,驻区人口35万,每年法庭受理案件近900件,数量大而又琐碎。这些案子中多半都是婚姻家庭、老人赡养、邻里矛盾等性质的“小事。在翟树全扎根基层的23年中,共审结各类案件2400多件,调撤率达90%以上,且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根据不同矛盾特点、不同成分当事人,翟树全还采取不同的调解方式,凭借过硬的办案能力与“十大调解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翟树全可谓是基层法官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支撑着其每天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往与大街小巷之间,一干就是23年的,就是其心中难以割舍的公仆情怀。正是这份公仆情怀,支撑起了他23年来的执著,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基层法官去深刻体味学习。
什么是法官的公仆情怀?公仆,顾名思义,就是为公众服务的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的这句诗,就很好地勾勒出了一位人民公仆的形象。对于一名基层法官而言,心中公仆情怀就是用手中的裁判权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和谐稳定得以维护。
最高人民法院10月28日发布《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充分领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深刻涵义,全面认识践行司法为民。”这对于我们基层法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也更加促使我们在驾驭“公平与正义”的天平时注重具备更加良好的公仆品格。
我们学习翟树全的公仆情怀,核心就是要学习他对待老百姓的三个“真”,即对待工作要用真心,倾心负责手中每一起案件,用诚意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对待老百姓要用真情,温情对待每位当事人,以亲人般的真情来化解矛盾,创造和谐;对待生活用真爱,爱事业、爱百姓、爱家庭、爱自己,以由衷的真爱感动人、教化人。
蒙语中的“哈拉海”是一种坚强的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强,早春的时候就能从石头下面长出嫩芽,可以入药,也能当蔬菜吃。作为与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基层法官,我们在为群众答疑解惑、解决纠纷的同时,也是在答一份民生的考卷,我们基层法官就要像翟树全那样,像根植于早春石头下的哈拉海,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好这三个“真”,维护司法的权威。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们接触的案子大多数涉及辖区农街道、农村的家庭、邻里纠纷,这对法官的要求也往往更高。有时不仅仅是明断是非,还需要耐心地进行判后答疑,耐心地向起解释法律。
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当事人感情比较淳朴,但有时也比较感性,“认死理”的情况时有出现。一些风土人情或者他们所谓的“常理”往往成为其判断是非的标准,而当法理与情理相冲突时,一遍一遍地给双方当事人解释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时常进村入户、深入当事人家中,同他们拉拉家常、讨论案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维护司法权威,树立基层法官的形象。
学习翟树全同志,牢记肩头上沉甸甸的职责,不管基层的工作有多苦多累,凭借一杯杯热茶、一句句问候、一场场“唠嗑”,让原本怒气冲冲的双方当事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交流,我愿以此为标尺,用好三个“真”,力争成为平原大地上的“哈拉海”,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基层法官。